音乐与能源的奇妙交响: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能源研究委员会最新动态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3

音乐与能源的奇妙交响: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能源研究委员会最新动态

在2025年10月5日这个秋意渐浓的日子,上海外滩的微风似乎都带着特别的韵律。中国能源研究会音乐能源研究委员会(简称“音能会”)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都市,正式发布了名为“谐振·未来”的年度项目成果,标志着音乐与能源这两个看似遥远领域的融合进入全新阶段。

音能会的使命与突破

音乐能源研究委员会成立于2020年,是中国能源研究会旗下最具创新精神的分支机构。这个独特的协会致力于探索音乐振动与能源转换间的科学联系,其核心理念是“让每一段旋律都成为潜在能源”。在10月5日的发布会上,协会展示了他们历时三年研发的“声能转换系统2.0”。这套系统能够捕捉音乐表演产生的振动能,通过特制的压电材料将其转换为电能,实现了一场中型音乐会产生的能量足以支撑周边区域LED照明系统连续工作12小时的突破

协会秘书长李音然在发布会上激动地表示:“当我们意识到每场音乐会都有大量振动能被浪费时,就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现在,音乐不仅是艺术,更成为了可持续能源的一部分。”

音乐与能源的奇妙交响: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能源研究委员会最新动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音能会的灵魂人物

在这个创新领域中,有几位杰出人物功不可没。协会主席陈振波教授,这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家,却获得了能源工程博士学位,是名副其实的跨界天才。他创作的《光之交响曲》不仅是艺术佳作,更在首演时为整个音乐厅的公共区域提供了持续三小时的电力支持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技术总监王励勤,前特斯拉工程师,也是一位专业级大提琴手。他将能源收集技术与中国传统乐器振动特性相结合,开发出专门针对民族乐器的能量收集装置。“古筝的21根弦在演奏时产生的能量,经过我们的系统转换,足以给一部智能手机充满电,”王励勤在工作室向我们演示时这样说道。

音能会还拥有像青年作曲家苏雨晴这样的后起之秀,她创作的《太阳能小调》专门优化了高频振动,使能量转换效率提升了15%。这些多元背景的人才共同构成了音乐能源研究的先锋团队

音乐能源的未来图景

随着“谐振·未来”项目的深入推进,音能会已经与上海、深圳等五个城市的文化中心达成合作,计划在2026年底前完成首批“能源友好型音乐厅”改造。这些场所不仅会安装声能收集系统,还会根据音乐类型优化建筑声学设计,最大化能量收集效率。

更令人兴奋的是,协会正在开发个人版的微型声能收集器,未来或许我们手机播放的音乐、甚至日常对话的声波都能为小型设备提供能源。这种将艺术欣赏与能源生产结合的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当每个人都在享受音乐时,我们也在共同创造清洁能源。

在发布会尾声,陈振波教授与上海青年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专门为此次盛会创作的《能源赋格》。随着音乐起伏,舞台后方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产生的能量数据——这首八分钟的作品产生了0.7千瓦时的电能,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一整晚。音乐停止时,会场响起的不仅是掌声,还有人们对未来能源可能性的无限遐想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