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安徽音乐家协会新声绽放,奏响时代华章
黄浦江畔的徽韵新声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秋意渐浓,但上海音乐厅内的气氛却因一场名为“徽韵·新声”的音乐会而热烈如火。这场音乐会的主角,正是来自江淮大地的安徽音乐家协会。在这个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舞台上,协会以其深厚的传统底蕴与大胆的创新精神,完成了一次惊艳的亮相,向世界展示了安徽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蓬勃生机。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安徽音乐家协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其从区域性艺术团体向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音乐文化使者的华丽转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根植传统,拥抱未来的音乐家园
安徽音乐家协会,并非一个陌生的名字。它自成立以来,便深深植根于安徽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安徽,作为中国戏曲音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黄梅戏、徽剧、庐剧等众多珍贵的艺术瑰宝。协会自创立之初,便肩负着传承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的重任。它不仅是音乐家们交流技艺、碰撞思想的平台,更是挖掘、整理、研究并推广安徽民间音乐的核心机构。近年来,协会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脉搏,其工作重心已从单纯的保护传承,扩展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他们积极推动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流行音乐风格乃至多媒体艺术的融合,致力于让古老的徽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此次在上海举办的音乐会,正是这一战略思路的集中体现,曲目中既有经过精心编配的黄梅戏经典唱段,也有完全新创作的、融入了安徽地方音乐语汇的交响诗,充分展现了协会“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开放姿态。
星光熠熠,引领风潮的音乐使者
一个协会的活力,离不开其核心成员的才华与贡献。安徽音乐家协会可谓群星璀璨,其中几位代表性人物更是功不可没。首先是著名作曲家兼协会现任主席李卓然先生。他早年以融合西方交响乐与安徽民歌的创作而闻名,其作品《徽州素描》曾获得国家级大奖。近年来,他大力倡导“新国风音乐”,致力于将黄梅戏的婉转、徽剧的激昂以更现代、更国际化的音乐语言呈现出来,是此次上海音乐会艺术风格的总设计师。另一位关键人物是青年琵琶演奏家陈晓薇。她师从名家,技艺精湛,却不愿固步自封。她大胆尝试,将琵琶与电子音乐、爵士乐相结合,创作并演奏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在年轻观众中收获了极高的人气,被誉为“传统乐器的革新者”。她的登场,总是能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也完美诠释了协会鼓励创新、提携新人的理念。正是这些既有深厚传统功底,又具备开阔国际视野的音乐家们,共同构成了安徽音乐家协会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强劲的引擎。
展望未来:从江淮走向世界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会的成功,对于安徽音乐家协会而言,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协会秘书长在演出后的媒体见面会上透露,他们已规划了一系列更为宏大的发展蓝图。其中包括启动“安徽音乐数字博物馆”项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系统性地保存和展示安徽丰富的音乐遗产;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乃至国际知名艺术院团的合作,推动更多联合创作与巡演;同时,也将更加注重音乐教育普及,培养下一代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可以预见,安徽音乐家协会将继续以其独特的艺术理念和不懈的创新实践,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讲述安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当古老的徽韵遇见现代的国际都市,当传承与创新激情碰撞,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一段段动人的旋律,更是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正奏响它最强健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