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产业新风向:融合与创新奏响时代强音
2025年10月5日,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音乐产业委员会于上海外滩国际音乐港发布《2025中国音乐产业融合发展战略白皮书》,标志着中国音乐产业正式进入“科技赋能、跨界共生”的新发展阶段。此次发布会不仅揭示了音乐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度融合成果,更展现了音乐作为文化核心载体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东方表达。
音乐产业委员会:文化战略的推动者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音乐产业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作为国家文旅部指导下的专业机构,始终致力于构建“创作-传播-消费”的产业生态链。该委员会近年主导的“数字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已完成对万余首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修复,而今年启动的“元宇宙音乐厅”项目更实现了传统民乐与全息投影技术的跨界融合。值得关注的是,委员会在2025年推出的“音乐+”战略,将音乐与教育、旅游、健康等产业进行有机嫁接,例如与敦煌研究院合作的“数字飞天乐舞”项目,通过算法还原失传的唐代乐谱,使千年古乐在数字世界中重获新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行业领军人物:传统与现代的摆渡人
委员会秘书长李攸宁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研究中心前主任,其主导的“AI民乐创作系统”已能模拟53种民族乐器的演奏特征。今年她与苏州刺绣非遗传承人合作的《丝路音画》项目,将音乐频谱转化为刺绣纹样,实现了听觉与视觉的艺术通感。而担任艺术顾问的著名作曲家赵照,则以其《二十四节气交响诗》系列成功将农耕文明智慧转化为现代音乐语言,该作品今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演出,让西方观众通过音乐领略了中国哲学中的自然观。
在流行音乐领域,跨界音乐人张羲然开发的“古琴电子合成器”插件,让传统音色融入现代电子音乐创作,其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合作的声光装置《山水脉冲》,使中国山水画意境通过声波频率得以具象化呈现。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拓展了音乐的艺术边界,更构建起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的新通道。随着音乐产业与数字经济、智能科技的深度绑定,中国音乐正在创造一种既根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新型文化表达,这场发生在黄浦江畔的产业变革,终将汇入人类文明交流的宏大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