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年度峰会,勾勒未来声景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3

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年度峰会,勾勒未来声景

序章:黄浦江畔的旋律集结

2025年10月5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迎来了一场牵动华语乐坛神经的盛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年度峰会。在陆家嘴金融区的璀璨灯火映照下,超过300位音乐学者、产业领袖与创作先锋齐聚一堂,以“超域声境:音乐传播的破界与共生”为主题,展开了为期三天的思想碰撞。这场被业界称为“音乐传播风向标”的盛会,恰逢学会成立十五周年,其释放的行业信号正在重塑我们对音乐生态的认知

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年度峰会,勾勒未来声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基石:音乐传播学会的使命演进

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诞生于2010年数字音乐浪潮初兴之时,作为中国音协旗下最具前瞻性的分支机构,始终致力于构建音乐与传播技术的对话桥梁。本届峰会最引人注目的突破,是正式发布了《AI作曲伦理白皮书》与“非遗音乐数字基因库”两大战略项目。前者针对日益普及的人工智能创作确立了行业规范,明确要求AI生成作品需标注技术参与度;后者则完成了对蒙古族长调、泉州南音等127项非遗音乐的高精度数字采样,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声纹档案

执炬者:改变游戏规则的行业领袖

在星光熠熠的嘉宾阵容中,三位关键人物尤为耀眼。会长陈振声教授在主题演讲中展示了“神经音乐映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脑机接口捕捉听众的神经反应,为音乐创作提供量化参考。这位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学者坦言:“传播正在从单向输送变为双向共振,未来十年我们将见证生理数据重构创作范式。”

副会长林薇则带来了令人振奋的产业实践,她领导的“丝路音桥”项目已促成中外音乐人创作了38首融合作品,其中以京剧元素混搭电子音乐的《霓裳惊鸿》在Spotify平台获得超2000万播放量。“文化折扣正在被技术消解,”林薇在圆桌论坛上强调,“关键是要找到传统音律与现代传播的黄金分割点。”

而荣誉理事谭盾的出现则掀起会场高潮。这位凭借《水乐堂》系列享誉国际的作曲家,首次演示了其新作《量子絮语》——利用量子计算机生成的随机音序,结合上海民间童谣的旋律碎片。“真正的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古老的声音在新技术中获得永生,”谭盾的结语引发持久掌声,“我们正在建造一座时空错位的音乐巴别塔。”

未来已来:峰会议程中的革命性瞬间

10月6日的“科技共振”专题会场,科大讯飞团队演示了实时方言音乐翻译系统,一段粤语嘻哈作品在保持韵律前提下被精准转化为普通话版本。而在“教育维新”板块,学会联合教育部推出的“音乐传播素养标准”首次明确将算法音乐推荐机制纳入通识教育,这意味着未来听众不仅能欣赏音乐,更要理解传播背后的技术逻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闭幕式发布的《上海共识》,该文件倡议建立“全球音乐传播伦理委员会”,针对深度伪造声纹、算法版权分配等新兴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这份凝聚三天智慧结晶的文献,即将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行业参考标准。

余韵:当变革成为常态

夜幕降临时,外滩响起由无人机编队演奏的《东方明珠协奏曲》——每架无人机代表一个音符,在浦江夜空构筑转瞬即逝的立体乐谱。这充满隐喻性的场景,恰是本次峰会的最佳注脚:当音乐突破乐器、场馆乃至介质的限制,传播学会存在的意义正是为这场变革导航。正如陈振声会长在闭幕致辞中所言:“我们不是预测未来的人,我们是把未来谱成曲子的人。”站在十五周年的新起点,这场黄浦江畔的思想交响,已然奏响下一个音乐纪元的序曲

关键词:音乐协会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