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资源循环新篇章,废品与音符的共鸣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3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资源循环新篇章,废品与音符的共鸣

当废旧物品遇见交响乐

2025年10月5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正在上演。舞台上,乐手们手持由废弃金属、塑料瓶和电子垃圾改造的乐器,奏出令人惊叹的《蓝色多瑙河》。这不是行为艺术,而是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音乐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简称“音资委”)的年度成果展演。成立于2023年的音资委,致力于将环保理念与音乐艺术深度融合,通过“废物乐器化、乐器艺术化”的路径,重新定义音乐资源的边界

音资委的核心使命是探索音乐产业的全生命周期资源管理。从乐器制造的可持续材料,到演出设备的节能改造,再到废弃乐件的回收再造,委员会构建了完整的音乐资源循环体系。2024年启动的“城市音矿计划”已在上海回收超过5吨电子垃圾,制成32件新型乐器。最新发布的《音乐碳足迹核算指南》更开创性地建立了行业环保标准,让每个音符都承载着生态重量。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资源循环新篇章,废品与音符的共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绿色交响的缔造者们

委员会主席陈音华教授,这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家,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指挥传统交响乐,却因目睹乐器报废造成的资源浪费而转向环保音乐研究。他的代表作《再生赋格》完全使用废旧汽车零件制作的打击乐器,在2024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引发轰动。陈教授常说:“音乐的本质是振动,而地球的脉搏需要更温柔的振动方式。”

青年演奏家李慕芸则是新生代代表。她开发的“塑料弦乐系列”将PET瓶转化为大提琴琴弦,音色竟意外地兼具金属的清澈与木质的温润。在10月5日的演出中,她使用自制的电路板古筝演奏《春江花月夜》,当LED灯随琴弦振动闪烁时,观众仿佛看见电子垃圾中苏醒的星河。这些创新者证明,环保不是艺术的限制,而是新美学的催化剂

未来音乐的生态革命

音资委正在筹备的“2026全球声音再生计划”,将联合柏林爱乐乐团开展跨国废旧乐器捐赠。上海音乐学院的乐器修复实验室里,一把19世纪的意大利小提琴正与3D打印的再生材料琴弓进行声学适配。这种古今对话暗示着:最前卫的音乐革新,或许正藏在最古老的可持续智慧中。当最后一个音符落在音乐厅的穹顶,观众手中的可降解节目单悄然化作下一季乐器的生长基料——这才是资源循环最诗意的闭环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