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杭州:中国生态学会音乐生态委员会引领“城市音景再生”计划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3

2025年10月5日杭州:中国生态学会音乐生态委员会引领“城市音景再生”计划

在2025年10月5日的杭州西溪湿地艺术中心,一场名为“秋日音波”的生态音乐会正悄然改变着人们对城市声音的认知。这场由中国生态学会音乐生态委员会(简称“音生态委”)策划的特别演出,没有传统乐器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采集自京杭大运河水流声、西湖荷叶摩擦声、龙井茶山风声的生态音源,通过生物传感器与数字音频技术重新编曲,构建出令人惊叹的“可听的城市呼吸图谱”。这场活动标志着音生态委正式启动为期三年的“城市音景再生”计划,旨在通过科学手段修复与重建城市声态系统。

2025年10月5日杭州:中国生态学会音乐生态委员会引领“城市音景再生”计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科学遇见艺术:音乐生态委员会的使命与实践

这个成立于2022年的特殊协会,是中国生态学会旗下最具跨界特色的专业委员会。其核心使命并非单纯创作音乐,而是以声学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声景监测、生物声学研究和生态音乐创作,推动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感知重建。委员会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2024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声景生态蓝皮书》,该报告首次建立了城市声音污染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量化模型。更开创性地提出“声态补偿”概念——通过人工声景装置,为因城市化失去自然声音栖息地的物种重建声学环境。例如在上海世纪公园设置的“鸟类声波引导塔”,成功使夜鹭种群回归率提升42%。

重塑听觉边界的先锋音乐家

委员会艺术总监林音教授,这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拥有生态学博士学位的跨界专家,开创了“生态采样作曲法”。她的代表作《钱塘江沉积》通过植入江底的地震检波器收集潮汐震动数据,将其转化为对应古海塘建造历史的音阶序列,去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艺术大奖。技术总监陈波则开发出全球首个“城市声景动态映射系统”,能实时捕捉城市不同区域的声压级、频段分布与生物声源比例,其团队在雄安新区实施的“声音城市规划”项目,使新区交通噪声对鸟类繁殖的影响降低了67%。

委员会计划在2026年前于全国建立12个“声景生态观测站”,每个观测站既是科研基地,也是向公众开放的生态音乐体验空间。刚刚在杭州启动的“城市音景再生”计划首批项目,包括利用废弃高架桥空间建造的“垂直声景花园”,以及通过声波刺激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地下声音农场”。这些看似超现实的构想,正通过委员会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协作逐步变为现实,重新定义着音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它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成为修复生态系统的实际工具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