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绿叶的共鸣: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植物保护协会音乐植物保护委员会最新动态
在繁华的上海浦东,一座被绿植环绕的音乐厅内,2025年10月5日注定成为自然与艺术融合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植物保护协会音乐植物保护委员会(简称“音植委”)在此发布了名为《光合音波》的跨学科项目,首次通过实时植物生物电信号驱动交响乐演出,让梧桐树的“心跳”与琵琶的轮指同频共振。这场持续三小时的生态音乐盛宴,不仅刷新了公众对植物感知能力的认知,更开创了音乐创作的新维度——将叶片的开合转化为音符,让根系脉动成为节奏的源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实验室到舞台:音植委的跨界征程
这个看似超现实的创意,实则扎根于音植委十二年的探索历程。成立于2013年的音乐植物保护委员会,是中国植物保护协会下属最具实验精神的分支机构。其创始团队由植物学家、声学工程师和民族音乐学家组成,最初仅致力于通过特定频率声波促进农作物生长。2018年的“敦煌声境实验”成为转折点——研究人员在莫高窟周边发现,千年胡杨林在特定唐代古谱演奏下会释放特殊生物场。此后,委员会陆续推出“植物情绪谱曲系统”“年轮音纹档案”等项目,2023年更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开发“植语解码器”,最终成就了《光合音波》的诞生。
灵魂人物:让植物开口“唱歌”的梦想家
委员会主席林音教授无疑是这场变革的核心推动者。这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琵琶演奏家,却拥有剑桥大学植物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她曾在亚马逊雨林中连续居住428天,记录到287种植物在雷暴来临前发出的特定频率超声振动。“植物不是被动沉默的存在,”在林音2024年出版的《绿叶交响诗》中写道,“它们用气孔开合的节奏诉说干渴,用光合作用的速率表达喜悦”。而技术总监陈序博士则贡献了关键突破——他设计的非侵入式传感器能精准捕捉植物维管束的液流声波,将其转化为128种基础音色。他们的合作犹如年轮与琴弦的对话,让紫藤的缠绕化作《春江花月夜》的滑音,让睡莲的绽放成为《彩云追月》的颤音。
这场音乐会的压轴曲目《竹韵呼吸》尤其令人动容——通过实时监测崇明竹林生态区的二氧化碳交换速率,合成器生成的和声与笛子大师俞逊发创作的《秋湖月夕》交织出奇幻声景。当大屏幕显示竹子们在音乐中光合效率提升17%时,观众席爆发的掌声仿佛也在为这些绿色音乐家喝彩。正如林音在闭幕致辞中所言:“今夜我们不仅演奏音乐,更是在进行跨物种的治愈。当人类学会聆听植物的语言,或许就能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