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杭州:中国计算机学会音乐计算委员会掀起音乐科技新浪潮
当代码遇见音符:音乐计算委员会简介
在数字技术深刻重塑艺术形态的今天,中国计算机学会音乐计算委员会(CMC)正站在这一变革的前沿。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旗下的专业分支机构,CMC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家协会。它是一个独特的跨界平台,汇聚了来自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信号处理、音乐学、作曲与表演等多元领域的顶尖学者、工程师与艺术家。其核心使命,是探索计算技术与音乐艺术在创作、分析、修复、教育等全链条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委员会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工作坊、创作比赛与公众科普活动,持续推动着中国音乐计算学科的体系化建设与产业落地。
在2025年10月5日于杭州未来科技城举办的“2025音乐计算峰会”上,CMC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本次峰会的主题定为“感知·生成·共生”,重点展示了人工智能在音乐情感计算与个性化生成领域的最新突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峰会亮点与行业影响
此次峰会的核心事件,是发布了名为“天籁·悟”的下一代AI音乐创作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分析听众的脑电波与生理信号(如心率、皮电反应),动态生成并调整与之情绪状态高度匹配的个性化音乐,实现了从“人听音乐”到“音乐懂人”的跨越。现场演示中,一位志愿者佩戴着轻量级传感设备,其由焦虑转向平静的生理数据变化,被系统精准捕捉,并实时驱动背景音乐从急促的电子节拍渐变为舒缓的空灵旋律,令在场观众叹为观止。这一技术不仅在音乐疗愈、心理疏导、沉浸式娱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更引发了关于艺术创作中“作者-作品-受众”关系重构的深刻讨论。
舞台背后的灵魂人物
CMC的成就,离不开其核心成员的卓越贡献。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李维信教授**,是领域内公认的领军人物。他不仅是音频信号处理领域的权威学者,更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古琴演奏者。他常言:“科学的尽头是哲学,而音乐的深处是数学。”正是这种横跨文理的独特视角,让他主导开发的“古谱数字化重建与演绎系统”成功“复活”了多首失传已久的古代琴曲,让千年遗音在数字世界中重获新生。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来自浙江大学的**陈静博士**。作为委员会最年轻的副主任,她被誉为“AI作曲界的魔法师”。她的团队开发的“灵韵”AI作曲模型,深度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与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创作出既符合西方和声体系又蕴含东方意境的全新音乐作品。在本次峰会上,由“灵韵”创作并交由民族乐团演奏的《湖光潋滟》,将杭州的江南韵味与科幻般的未来感奇妙融合,成为了整场活动最令人难忘的听觉体验。陈静博士坚信,AI不是要取代音乐家,而是成为艺术家手中一支前所未有的“智能画笔”,激发人类更广阔的创造力。
未来已来:音乐与科技的共生新纪元
2025年10月5日的杭州,因这场峰会而熠熠生辉。中国计算机学会音乐计算委员会以其前瞻性的视野与扎实的科研突破,向我们清晰地揭示了一个未来:音乐将不再仅仅是旋律与节奏的组合,而是可感知、可交互、可共情的个性化体验。科技与艺术的边界在此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共生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些跨界先锋的引领下,未来的音乐世界将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