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伦理学会音乐伦理委员会音乐新纪元论坛纪实
协会使命与时代回响
2025年10月5日,秋意渐浓的上海世博中心银厅内,中国伦理学会音乐伦理委员会(简称音伦会)的年度峰会正掀起思想风暴。这座曾见证世界文明交融的建筑,此刻承载着对音乐伦理的深度叩问。音伦会作为中国伦理学会旗下最具跨界特色的机构,始终致力于构建"声景伦理"理论体系——即研究音乐创作、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涉及的道德规范、文化责任及社会影响。本次论坛以"算法时代的声音良知"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作曲版权归属、传统音乐数字化传承的伦理边界、短视频平台音乐碎片化传播的社会效应等前沿议题。与会者包括哲学家、作曲家、神经科学家和平台运营者,这种跨界组合本身就彰显着音伦会"破壁对话"的核心理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破晓之声:年度三大突破性项目
在主题演讲环节,音伦会秘书长陈音理发布了2025-2028年度三大战略项目。"华夏音脉数字化伦理工程"将建立传统音乐采样的知情同意规范,确保民间艺人的精神权益与物质收益;"青少年听觉环境保护计划"联合教育部门制定校园声音景观标准,首次将"声污染"纳入校园环境评估体系;最引人瞩目的是"AI作曲伦理白皮书",针对近期引发争议的AI模拟已故歌手作品事件,明确提出"数字遗声权"概念,要求AI训练必须获得版权方与遗产管理人双重授权。这些项目立即获得上海音乐学院、中央民族乐团等机构的联合响应,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也发来合作邀约。
灵魂掌灯者:协会核心人物群像
协会会长李德音教授在圆桌论坛上的发言引发阵阵掌声。这位著有《礼乐伦理考》的北大哲学系教授,提出"音乐伦理不应是创作枷锁,而是艺术自由的保障机制"的辩证观点。副会长茉莉女士则以她的《敦煌复原乐舞》为例,分享如何在复原古谱时平衡学术真实与艺术再创造——当她发现某段唐代曲谱可能涉及部落祭祀禁忌时,毅然选择用音乐结构重组而非直接复原的方式呈现。最年轻的常务理事肖航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案例,他主导的"盲童音乐感知项目"通过触觉声波转换装置,让听力障碍儿童通过振动感知贝多芬《田园》的旋律线条,这项技术正在申请国际伦理专利。
未来和弦:音乐伦理的全球对话
当论坛进行到国际连线环节,柏林爱乐乐团伦理顾问Dr. Schmidt的全息投影出现在会场,他特别赞赏音伦会关于"文化基因标注"的提案——要求所有采用民族音乐元素的AI模型必须标注源头文化,这比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中的相关条款更为具体。茶歇期间,与会者体验了由音伦会研发的"伦理感知交互装置",当参与者哼唱的旋律涉及特定文化禁忌音阶时,装置会通过光影变化给予提醒,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抽象伦理原则变得可感可知。夕阳西下时,论坛在青年作曲家联盟的"伦理主题即兴创作"中落下帷幕,萨克斯风与古琴的对话,恰如传统伦理与现代创新的和谐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