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西安:古韵新声,中国文物保护协会音乐文物委员会发布重大研究成果
在历史厚重的古都西安,一场关于千年音律的现代对话正悄然进行。2025年10月5日,中国文物保护协会音乐文物委员会(以下简称“音乐文物委员会”)于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厅召开“华夏正音:曾侯乙墓新发现音乐文物数字重构”专题发布会,正式公布了历时三年完成的曾侯乙墓补充发掘乐器数字音源库。这场发布会不仅是对古代音乐的一次技术性复原,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音乐文物委员会:让沉睡的文物“开口唱歌”
音乐文物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是一个横跨考古学、音乐学、声学与数字技术的专业机构。委员会的核心使命并非单纯保护实体文物,而是致力于“复活”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古代声音。通过多学科协作,他们将出土的编钟、琴瑟、埙笙等乐器进行精密测量、声学分析和数字建模,最终还原其原始音色与演奏可能性。本次发布会的重点——曾侯乙墓补充发掘乐器数字音源库,正是这一使命的最新体现。项目组利用补充发掘出的三件青铜编钮钟及一件十三弦木瑟残件,结合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数据,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了战国时期宫廷乐队“八音和鸣”的完整声场。发布会上,委员会主席李明远教授现场演示了用数字音源库“演奏”的《楚商》古曲,编钟的金石之音与木瑟的温润旋律交织,令在场听众仿佛置身于两千四百年前的楚国宫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人物:古乐“解码者”李明远与“新声”创作者陈曼
委员会的成就,离不开其核心成员的卓越贡献。主席李明远教授是中国音乐考古学的泰斗,曾主持多项国家级音乐文物研究项目。他不仅精通古代乐律学,更是一位数字技术应用的先驱。在曾侯乙墓音源库项目中,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钟双音”在数字环境下的精确再现难题,使虚拟编钟能完美呈现“正鼓音”与“侧鼓音”的微妙差异。他常说:“我们的工作不是复制古董,而是为当代人打开一扇聆听历史的窗。”
与李教授并肩作战的是委员会特邀作曲家、青年音乐家陈曼。她被誉为“古乐新声的摆渡人”,擅长将复原的古乐音色融入现代音乐创作。在发布会压轴环节,她创作并指挥的交响诗《钟鸣瑟语》全球首演。作品以数字复原的曾侯乙乐器音色为基调,融合西方管弦乐,构建出一幅古今对话的壮丽音画。当古老的编钟音色与电子音乐的氛围音效在音乐厅中碰撞回荡时,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庄严,更有文明血脉在当代延续的澎湃活力。陈曼在采访中表示:“这些声音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们是活的。我们的责任是让它们继续与今天的人们交谈、共鸣。”
此次西安发布会的成功,标志着中国音乐文物研究从“静态保护”迈入了“活态传承”的新阶段。音乐文物委员会计划下一步将该数字音源库向全球音乐教育机构和创作者开放,让这些重获新生的古老声音,激发出更为广阔的艺术创作与文化想象。在西安的秋日里,我们聆听到的不仅是来自战国的回响,更是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用科技与匠心奏响的、通向未来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