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航天音乐家协会开启“星际旋律”新篇章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6

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航天音乐家协会开启“星际旋律”新篇章

当航天科技邂逅音乐艺术

2025年10月5日,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星空穹顶下,中国航天音乐家协会正式发布了名为“星际旋律”的跨年度艺术企划。这场发布会不仅是对协会成立十五周年的献礼,更标志着音乐艺术与航天科技的融合进入全新阶段。协会会长陈音在发布会上宣布:“我们正在创作人类历史上首部以中国空间站为灵感源泉的交响组曲《天宫回响》,这部作品将搭载明年发射的嫦娥七号探测器进入地月空间。”

中国航天音乐家协会成立于2010年,这个独特的组织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创作者、演奏家和航天科技工作者。协会最引人注目的特色在于其“双轨制”会员结构——每位音乐家会员都会与一位航天工程师结成创作搭档。这种独特的合作模式使得《月球基地幻想曲》《深空通信协奏曲》等作品不仅具备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严谨的科学逻辑。协会每年举办的“天地共鸣”音乐节已成为跨界艺术的标杆性活动,而今年特别设立的“航天音乐创作实验室”更将VR技术与沉浸式音响系统相结合,让观众能够体验在太空中“聆听”地球的奇幻感受

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航天音乐家协会开启“星际旋律”新篇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艺术与科学的摆渡者

在协会发展的历程中,几位关键人物功不可没。现年58岁的协会创始人李乐音教授,这位曾留学茱莉亚音乐学院的作曲家,在参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后毅然转向航天音乐创作。他的代表作《火箭发射变奏曲》创新性地将火箭发动机的频率数据转化为音乐动机,在2022年国家大剧院首演时引发轰动。更年轻一代的音乐家中,35岁的电子音乐制作人苏梦辰尤为突出,她开发的“星轨音序器”软件能够将卫星轨道数据实时生成旋律,这个月刚在柏林电子艺术节获得创新大奖。

协会的特别顾问、航天员王伟的参与则为创作注入了独一无二的视角。他在空间站执行任务期间录制的“太空琴声”实验——在微重力环境下演奏特制乐器——为《天宫回响》提供了关键创作素材。“在太空中,声音的传播方式完全不同,”王伟在发布会现场分享道,“这种独特的听觉体验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音乐的本质。”这种艺术与科学的深度交融,正在催生全新的美学范式。值得一提的是,协会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开设的“航天音乐学”选修课程,今年报名人数较去年增长了300%,显示出年轻一代对这种跨界融合的浓厚兴趣

从地球到星辰的音乐之旅

“星际旋律”企划包含三个核心项目:除了《天宫回响》交响组曲外,还有面向青期的“太空音乐教育计划”以及与国际太空大学合作的“宇宙声景档案馆”。教育计划将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让学生们体验在火星表面“举办音乐会”的奇妙场景;而声景档案馆则致力于收集保存太空中各种天体发出的电磁波转化而成的音乐素材。这些看似超前的项目,实际上正在塑造未来音乐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发布会尾声,协会展示了最新研发的“宇宙和声”系统——这个基于量子计算的声音处理平台,能够模拟不同重力环境下的声波传播特性。当《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经过系统处理,转变为“月球版本”在音乐厅响起时,轻柔飘渺的音色让在场观众无不惊叹。这种突破性的声音体验,不仅拓展了音乐的边界,更让我们思考:当人类真正成为跨星球物种时,我们的音乐将会如何演化?中国航天音乐家协会正在用艺术与科技的双翼,带领我们飞向这个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音乐协会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