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电子音乐家协会引领未来声景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10

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电子音乐家协会引领未来声景

2025年10月5日,上海外滩源新天安堂的穹顶下,一场由激光与声波编织的仪式正在上演。中国电子音乐家协会(CEMA)在此发布《声呐2025》全球计划,宣告电子音乐将突破娱乐边界,成为城市生态与人文记忆的载体。这座曾见证爵士乐与流行文化交融的城市,今夜在脉冲与频率中重构着自己的听觉基因

从实验室到城市脉动:CEMA的进化论

成立于2018年的CEMA,最初仅是798艺术区里几个极客音乐人的秘密结社。而今它已发展为拥有32个省级分会、与MIT媒体实验室建立联合声学研究所的权威机构。其标志性事件“声呐系列”从2023年起便不再局限于音乐节形式——去年在重庆防空洞举办的《共振隧道》让观众通过触觉服感受次声波与岩壁的对话,而今年《声呐2025》更将电子音乐定义为“可穿戴的声学环境”。参与者通过定制传感器,实时将陆家嘴金融区的电磁信号转化为环绕式音景,这种被称为“城市听诊器”的技术,正重新定义着人类感知都市的方式

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电子音乐家协会引领未来声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声音建筑师:改写电子乐语法的人们

协会副会长苏夜明的《量子民谣》系列已成为现象级作品。这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却执着于算法作曲的作曲家,在今晚揭晓了新作《梧桐絮语》。通过采集衡山路梧桐叶面振动的微观数据,他构建出兼具吴侬软语韵律与量子随机性的音阶。“电子音乐不是冰冷的代码,”苏夜明在全息访谈中演示着生物传感器,“当古琴的微分音与AI生成的上海老歌旋律在5.1声道中交融,我们实际上在创造数字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而刚从柏林电子音乐节载誉归来的新锐制作人Lumina(本名陆敏),则带来更具颠覆性的《神经漫游计划》。这位90后女孩将脑机接口技术与江南丝竹相结合,观众佩戴的EEG头环会使音乐随集体脑波同步变异。“当三百人的α波与豫园九曲桥的投影形成共振时,”Lumina指着实时生成的声谱图说道,“我们终于证明了《乐记》所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的科幻版本。”

声景革命:当城市成为合成器

今夜最震撼的演示来自CEMA与上海城建集团的合作项目。通过埋设于苏州河底的384个水听器,团队将船只航行、鱼类游动甚至水质变化的数据流,实时生成为持续演变的环境音乐。这种“生态弦乐”通过沿岸隐藏的定向扬声器,在滨江步道形成随潮汐变化的听觉景观。项目总监陈玺在发布会上预言:“十年后,城市规划师将像调整和弦进行那样设计街区声环境,而CEMA正在编写这门新学科的序章。”

当外滩海关大楼钟声与经过粒子化处理的沪剧吟唱在夜空交织,这场持续六小时的声学实验已然超越表演范畴。它或许预示着某个未来——当我们的城市学会用数据歌唱,当每栋建筑都成为乐器,电子音乐将不再是被消费的娱乐产品,而是我们与 technological sublime 对话的母语

关键词:音乐协会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