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杭州:当音符流淌成溪流——中国生态修复协会音乐生态修复委员会最新动态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10

2025年10月5日杭州:当音符流淌成溪流——中国生态修复协会音乐生态修复委员会最新动态

在2025年10月5日的杭州西溪湿地,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活动正在上演。没有华丽的音乐厅穹顶,取而代之的是秋日梧桐的自然华盖;没有激昂的电子混音,萦绕耳畔的是小提琴与潺潺溪水、鸟鸣虫吟的和谐共鸣。这里是中国生态修复协会音乐生态修复委员会(以下简称“音生委”)的秋季田野音乐会现场,也是其“声态共鸣”计划的一次重要实践。这不仅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次关于声音、自然与人类心灵如何重新连接的深刻探索

以乐为媒:音乐生态修复委员会的使命与实践

中国生态修复协会音乐生态修复委员会,成立于2023年,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型组织。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家协会,其核心使命在于探索并实践利用音乐艺术促进生态系统修复与公众环保意识提升。委员会坚信,音乐作为一种普世语言,具有触动心灵、唤醒共情的独特力量,能够成为连接现代都市人群与自然世界的桥梁。音生委的重点工作围绕三大板块展开:一是“声景采集与创作”,组织音乐家深入各类生态系统(森林、湿地、草原等),录制自然原声,并以此为灵感创作“生态音乐”;二是“田野音乐疗愈”,在自然环境中举办沉浸式音乐会,让参与者在自然声景与现场演奏的融合中,获得身心疗愈,从而生发对自然的珍爱之情;三是“声学生态监测”,尝试利用声音频率分析等技术,辅助评估特定区域的生态健康状况。2025年的核心项目“声态共鸣”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在生态修复区举办的音乐活动,直观展示生态修复的成果,并募集资金支持后续的修复项目。10月5日于杭州西溪湿地的这场音乐会,正是该计划在长三角地区的关键一环

2025年10月5日杭州:当音符流淌成溪流——中国生态修复协会音乐生态修复委员会最新动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人物:引领声音与自然对话的音乐家们

音生委的活力,离不开一群怀抱理想、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委员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兼环保倡导者**林静深**教授,是其中的灵魂人物。她早年以交响诗《山河叙事》系列享誉乐坛,近年来将创作重心完全转向生态音乐。她的作品常常将实地录制的风声、水声、林涛声进行艺术化处理,与管弦乐巧妙编织,营造出既空灵又充满生命张力的听觉体验。她在多次演讲中强调:“我们不是在为自然配音,而是让音乐成为自然本身呼吸的一部分。”另一位核心成员是青年琵琶演奏家**陈远**。他致力于将中国传统乐器与自然声景结合,其代表作《湿地絮语》就是在西溪湿地采风后创作,琵琶的轮指与点奏模拟了雨打荷叶、鱼跃水面的灵动意象,在国内外演出中广受好评。此外,还有擅长电子音乐与声音设计的**张远**,他负责音生委的声景库建设与技术实验,通过高科技设备捕捉人耳难以察觉的微观自然之声(如植物维管束中水分的流动声),并将其转化为音乐创作的素材。这些音乐家们正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重新定义着音乐的功能与边界。

在2025年10月5日这个秋光潋滟的日子,杭州西溪湿地见证了音乐与生态一次美丽的融合。音生委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琴弦、歌喉与智慧,向我们证明:修复生态,不仅需要科学的双手,也需要艺术的温度。当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对绿水青山的敬意,当每一次演奏都旨在唤醒沉睡的生态意识,音乐便超越了娱乐,成为一种强大的修复力量。未来,随着“声态共鸣”计划走向更多城市和荒野,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人在动人的旋律中,聆听到自然的呼唤,并加入到守护我们共同家园的行列中来。这曲人与自然的重奏,必将愈发和谐、悠长。

关键词:音乐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