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音符为生灵而鸣——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音乐野生动物委员会新乐章奏响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20

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音符为生灵而鸣——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音乐野生动物委员会新乐章奏响

在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秋意初显,但上海音乐厅内的氛围却格外炽热。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音乐野生动物委员会(以下简称“音乐野生动物委员会”)在此举办了名为“万物和鸣:2025自然之声”的年度主题音乐会暨战略发布会。这并非一场普通的音乐演出,而是一次用旋律编织的生态宣言,标志着艺术与自然保护事业进入了更深层次的融合

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音符为生灵而鸣——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音乐野生动物委员会新乐章奏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音乐为桥,连接人与自然

音乐野生动物委员会,一个听起来就充满诗意与使命感的组织。它并非一个孤立的音乐家团体,而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旗下,一个汇聚了国内顶尖音乐家、作曲家、声学专家的特殊委员会。其成立的初衷,直指一个核心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野生动物保护这一严肃议题,以更柔软、更深入人心的方式触达公众?答案,就是音乐。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便致力于创作以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并通过举办音乐会、公益专辑发行、多媒体艺术展等形式,将保护理念融入听觉艺术之中。其标志性事件——“自然之声”系列音乐会,已成为每年十月环保与艺术界共同期待的盛事。而2025年的这场活动,更是被赋予了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新作品的发布,更公布了委员会未来三年的“声命图谱”计划,该计划将利用环境录音、生物声呐数据,结合人工智能音乐生成技术,为濒危物种创建独特的“声音身份证”,让公众能“听见”物种的生存状态

灵魂人物:指尖流淌的生态赞歌

任何一个杰出的组织,都离不开其核心人物的引领。音乐野生动物委员会的灵魂,是两位在音乐界与环保领域都享有盛誉的艺术家。第一位是委员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兼指挥家**林静教授**。作为中国电子音乐与管弦乐融合的先锋,林静教授早年以充满东方哲思的交响诗闻名。一次在青海三江源的采风经历,被雪豹的啼鸣与草原的风声深深震撼,从此将创作重心转向自然音乐。她为纪录片《荒野的回响》创作的配乐,首次将金丝猴的叫声采样融入交响乐,获得了国际生态电影节最佳原创音乐奖。在本次音乐会上,她亲自指挥了全新作品《江豚的浅吟》,运用水听器录制的长江水下声景与弦乐交织,空灵而忧悒,直击听众心灵。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委员会的荣誉理事、享誉国际的琵琶演奏家**吴远之**。他以其革新性的演奏技巧和对传统音乐的现代表达而著称。吴远之先生将琵琶的轮指、扫弦等技法,巧妙地用于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从林间鸟语到湿地蛙鸣,被誉为“乐器界的拟声大师”。他在发布会上宣布,将启动“琵琶语·万物生”全国巡演,所有收益将捐赠给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保护项目。他动情地说:“我的琵琶,不仅要弹奏《十面埋伏》的历史风云,更要诉说丹顶鹤振翅的优雅与白鱀豚逝去的哀伤。音乐,是我们能为不会说话的邻居们发出的最美声音。”

这场在上海举行的活动,超越了单纯的音乐范畴。它是一次成功的动员,一次深刻的教育,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鸣。当最后一个音符在上海音乐厅中缓缓消散,它所激起的回响却刚刚开始。音乐野生动物委员会用行动证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可以是一段旋律、一次聆听、一份由艺术点燃的关怀。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漫长道路上,这些为野生动物而鸣的音乐,正如同黑夜中的星光,虽不炽热,却足以照亮前行的方向,唤醒每一颗沉睡的生态良知

关键词:音乐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