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环评,奏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乐章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26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环评,奏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乐章

2025年10月5日,中国上海——这座永远在传统与现代交响中前行的东方明珠,迎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文化事件。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协会音乐环评委员会(以下简称“音乐环评委员会”)于此地发布了其里程碑式的《城市音景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并同步启动了名为“自然脉动”的全球巡演计划。这并非一场普通的音乐会或学术发布会,而是一次试图用音符测量生态、用旋律修复环境的先锋实践,它标志着艺术与科学在应对环境挑战的战场上,完成了一次深度的融合与共鸣。

当音符遇见生态:音乐环评委员会的使命与探索

音乐环评委员会,作为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协会旗下最具跨界色彩的机构,自成立之初便承载着独特的使命。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家组织,其核心职能是研究音乐及其相关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探索如何利用声音艺术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委员会由音乐学家、作曲家、声学工程师、环境科学家以及政策研究者共同组成,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智库”。他们关注的焦点从大型音乐节的碳足迹评估,到城市噪音污染的声学治理,再到创作激发环保意识的交响乐,其工作范围横跨评估、治理与创作三大领域。本次在上海发布的《白皮书》,正是他们多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系统性地提出了“和谐音景”的构建理念,旨在为全球城市的声环境规划提供“中国方案”。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环评,奏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乐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本次上海活动中,音乐环评委员会宣布的“自然脉动”全球巡演计划,无疑是其理念最具象化的展现。该计划将联合全球十座城市(包括上海、维也纳、新加坡、西雅图等)的音乐厅与自然保护區,举办一系列以“生态音景”为主题的音乐会。演出曲目全部为委员会委约创作的新作品,其独特之处在于,作曲家们深入自然保护区,录制了风声、水声、鸟鸣、虫喃等原始声音作为音乐素材,通过电子音乐技术与传统交响乐编制相结合,在舞台上“重现”正在消逝的自然之声。这不仅是一场听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环保倡议,让观众在美的享受中,直观感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

灵魂人物:驱动绿色旋律的引擎

任何一个组织的活力,都离不开其核心人物的远见与才华。音乐环评委员会的领军人物,是享誉国际的作曲家兼环境活动家——林静教授。林教授早年以融合东方哲学与西方现代技法的交响诗闻名,近年来则将全部热情倾注于生态音乐领域。她不仅是《白皮书》的主要撰稿人,也是“自然脉动”巡演的艺术总监。在林静看来,“音乐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生态数据。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拥有其独特的‘声音指纹’,而我们的创作,就是试图解读并守护这些指纹。”她的代表作《冰川挽歌》,便是通过处理冰川崩裂的真实录音创作而成,每次演出都震撼人心,被誉为“会流泪的音乐”。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委员会的声学首席科学家,王瀚博士。他带领的技术团队开发了一套“城市声景动态评估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并分析城市不同区域的声环境质量,为《白皮书》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王瀚强调:“我们的目标不是消灭所有声音,而是优化声音的结构。就像一个好的生态系统需要多样性一样,一个健康的城市音景也需要有宁静区、生活音区和艺术音区的合理布局。”正是这些兼具理性与感性的灵魂人物,共同驱动着音乐环评委员会这艘独特的航船,在艺术与科学的交叉海域破浪前行。

随着“自然脉动”计划的启动,音乐环评委员会的未来图景愈发清晰。他们正计划建立一个开放的“全球音景数据库”,邀请公众上传记录的自然之声,共同参与声音生态的守护。从上海出发,这一缕用音乐编织的绿色丝带,正缓缓飘向世界。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喧嚣中,或许我们更应该侧耳倾听——倾听自然的韵律,倾听未来的呼唤,并在每一个跳动的音符中,找到与地球和谐共生的密码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