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杭州:当音符成为良药——中国生态修复协会音乐生态修复委员会最新动态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9

2025年10月5日杭州:当音符成为良药——中国生态修复协会音乐生态修复委员会最新动态

在2025年10月5日的杭州西溪湿地,一场不同寻常的音乐会正在上演。没有华丽的舞台灯光,没有正襟危坐的观众席,取而代之的是随风摇曳的芦苇、潺潺的流水声,以及与环境完美融合的乐器。这是中国生态修复协会音乐生态修复委员会(简称“音生委”)举办的“秋日音疗”现场活动,标志着音乐生态修复从理论探索迈入规模化实践的新阶段

以音为媒:何为音乐生态修复?

音乐生态修复委员会成立于2022年,是中国生态修复协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其核心理念是:利用特定频率、节奏和旋律的音乐,辅助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基于声学生物学、环境心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实践。委员会创始人、著名环境音乐家陈音教授解释道:“声音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恰当的声波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引导动物回归,甚至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我们不是在演奏给人听,而是在为自然疗伤。”

委员会成立三年来,已在全国建立了七个实验基地。从内蒙古的荒漠化草原到云南的退化雨林,音乐家们与生态学家合作,针对不同环境问题创作了“生态处方音乐”。例如,针对土壤板结问题,他们使用低频振动音乐软化土壤;为吸引传粉昆虫回归,他们模拟蜜蜂振翅频率创作高频乐曲。2024年在河北塞罕坝进行的实验表明,接受“音乐治疗”的林区,树木年轮密度比对照区高出8%,鸟类物种数量增加了15%。

2025年10月5日杭州:当音符成为良药——中国生态修复协会音乐生态修复委员会最新动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人物:用音符编织绿色网络的核心音乐家

委员会的成就离不开一群跨界音乐家的奉献。除了创始人陈音教授,另一位灵魂人物是青年作曲家林悦然。她曾是国际电子音乐节的新星,却在事业巅峰期转向生态音乐创作。“有一次在黄山,我听到风吹过松林的声音,那种自然的和声是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林悦然说。她的代表作《土壤呼吸》使用了32种自然声音采样,通过算法生成与当地生态系统共振的频率,已在三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投入使用。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传统乐器大师王远。他将古琴、箫等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融入生态修复。“古人讲‘天人合一’,我们的祖先早就懂得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王远在千岛湖水域创作的《水问》,利用古琴的低频振动促进水体流动,加速污染物分解,使该区域水质在六个月内从Ⅳ类提升至Ⅱ类。

杭州实践:音乐生态修复的城市样本

2025年的杭州项目是委员会首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进行大规模应用。选择杭州不仅因为其“生态文明之都”的定位,更因为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的声音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的典型性。音生委在西湖、西溪湿地和运河三大区域同时启动“城市声景修复计划”。

在西溪湿地,他们安装了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乐器”——利用太阳能驱动的竹制风铃、水动力木琴等,这些乐器根据环境数据自动演奏特定频率的音乐。同时,委员会还培训了首批“生态音乐引导员”,他们能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调整现场演奏的内容。监测显示,项目实施三个月后,湿地区域的噪音污染降低了20分贝,消失多年的白鹭种群重新出现。

未来展望:当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态交响曲

音乐生态修复委员会计划在2026年前完成《中国生态音景地图》的绘制,为不同生态系统建立标准化的“音乐处方库”。更宏大的目标是培养新一代“生态音乐家”,他们不仅要懂音乐,还要精通生态学、环境科学。“我们正在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开设相关课程,预计2026年秋季招收第一批本科生。”陈音教授透露。

站在西溪湿地的观景台上,听着自然之声与人为音乐完美融合,我们似乎看到了未来城市的模样——不是寂静无声,也不是嘈杂喧闹,而是每个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声音身份,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河流都在与人类共同谱写生命的乐章。音乐不再仅仅是艺术,它已成为我们与自然对话的语言,修复地球伤口的良药

关键词:音乐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