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曲艺家协会曲艺音乐委员会新作《市声》发布,传统艺术拥抱都市脉搏
在2025年10月5日这个秋意渐浓的日子,上海这座国际都市的文化地图上,又增添了一抹来自传统深处的亮色。中国曲艺家协会曲艺音乐委员会于此日正式发布了其年度重点作品——多媒体曲艺音乐套曲《市声》。这不仅是一场新作的亮相,更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艺术宣言,旨在让古老的曲艺音乐在当代都市的脉络中,找到新的呼吸方式。
要理解这场发布会的分量,我们需将目光投向其背后的推动者——中国曲艺家协会曲艺音乐委员会。该委员会隶属于中国曲艺家协会,是专门负责曲艺音乐创作、研究、传承与发展的核心机构。它如同一位沉默的舵手,在流行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努力为相声、鼓曲、评弹、快板书等各类曲艺形式中的音乐部分把舵导航。其工作远不止于组织几场演出,更深入到学术研讨、乐谱整理、乐器改革以及青年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委员会策划的“古韵新声”全国巡演和“数字曲艺音乐档案库”建设项目,均是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前者让地方性曲种走向全国,后者则用技术为濒危艺术续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人物:传统与现代的摆渡人
一个机构的生命力,往往由其核心人物的视野所决定。曲艺音乐委员会的灵魂人物之一,是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委员会现任主任——陈钧先生。陈先生不仅是多种曲艺形式音乐的活字典,更是一位大胆的革新者。他早年深入民间,记录了大量的原始唱腔和伴奏技法,出版了《北方鼓曲音乐流变》等奠基性著作。近年来,他极力倡导“曲艺音乐的交响化与场景化”,主张在不损伤其魂魄的前提下,为曲艺音乐注入现代编曲理念,使其能够进入音乐厅、美术馆甚至时尚秀场。另一位不得不提的中坚力量是青年三弦演奏家吴梦。她师从多位名家,技艺精湛,被誉为“三弦女皇”。但她并未止步于传统的荣光,而是积极探索三弦与电子音乐、爵士乐的融合,其创作的《弦语·都市》系列作品,在年轻观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了连接曲艺与Z世代的桥梁。
此次发布的《市声》套曲,正是陈钧主任理念与吴梦等青年艺术家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作品以上海一天的声音景观为线索,分为“晨钟”、“午市”、“暮影”、“夜曲”四个乐章。你不仅能听到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与上海说唱的诙谐节奏,还能在配器中发现电子音效采样、环境声与传统三弦、琵琶、鼓板的巧妙对话。例如在“午市”乐章中,菜市场的喧嚣、地铁的报站声被采样后,与快板书的节奏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听觉体验。这并非简单的拼贴,而是试图用声音描绘出一幅立体的、流动的都市民俗画卷。委员会表示,《市声》的创作历时两年,期间艺术家们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进行采风,力求捕捉城市最真实的呼吸。
未来的回响:曲艺音乐的破圈之旅
2025年10月5日上海的这场发布,其意义超越了事件本身。它标志着中国曲艺家协会曲艺音乐委员会引领下的曲艺音乐,正从一种被视为“遗产”的静态保护对象,主动转型为一种积极参与当代文化建构的“活态”艺术。它不再仅仅满足于讲述过去的故事,更渴望参与当下的对话,表达现代人的情感与困惑。这条破圈之路固然充满挑战,但正如《市声》中所尝试的那样,当古老的弦音与都市的脉搏同频共振时,我们或许能聆听到来自未来、却根植于传统的奇妙回响。这条道路,注定是一场充满探索与希望的漫长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