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与模具的跨界交响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15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与模具的跨界交响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模具工业总是与冰冷的钢铁、精密的零件和轰鸣的厂房联系在一起。然而,2025年10月5日,于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都市,一场由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音乐模具委员会(以下简称“音模委”)主办的发布会,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这不仅是一场行业动态的发布,更是一场关于艺术与科技如何深度交融的未来宣言,标志着“音乐模具”这一新兴领域正式从概念走向产业化应用。

音模委:当工业脉搏遇上艺术灵魂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音乐模具委员会,是一个听起来就极具跨界色彩的组织。它并非传统的音乐家协会,其核心使命在于探索和推动模具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创新应用。简单来说,音模委汇聚了一群顶尖的工程师、材料学家与音乐家,他们共同致力于利用高精度模具技术,来制造或优化乐器的核心部件,乃至创造全新的发声体。在10月5日的发布会上,音模委正式发布了其历时三年研发的《音乐模具标准化白皮书(2025版)》,这被视为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该白皮书首次系统性地定义了用于制造乐器簧片、吹嘴、特定共鸣腔体等关键部件的模具材料、精度等级与声学性能关联标准,旨在解决手工制作带来的个体差异问题,实现高品质乐器部件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发布会上的另一大亮点,是名为“共鸣的形态”的沉浸式声音装置艺术展。该展览展出了数十件由特种金属、复合材料通过精密模具铸造而成的“发声雕塑”。这些雕塑不仅是视觉艺术品,其独特的结构本身就能在气流或轻微触动下,产生空灵、深邃的乐音。这正是音模委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声音的潜能蕴藏于形态之中,而模具技术是解锁这种潜能的钥匙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与模具的跨界交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业界巨擘: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音模委的成就,离不开其背后那些横跨技术与艺术两大领域的杰出人物。委员会主席,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李振华教授**。他本身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业余萨克斯风演奏者。正是这种双重身份,让他敏锐地察觉到传统乐器制造中的瓶颈。“一个顶级双簧管的哨片,需要经验丰富的匠人花费数日精心打磨,且成品率无法保证,”李教授在发布会上解释道,“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微米级精度的模具,让每一位初学者都能获得与大师手中品质无二的起点。”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研发了基于钛合金3D打印模具的复合材质簧片,其一致性和耐用性震惊了业界。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苏娜女士**,音模委的艺术总监,一位享誉国际的作曲家和声音艺术家。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乐器演奏家,而是专注于探索声音的物理本质和空间叙事。苏娜与工程师团队紧密合作,将她对声音频谱、谐波结构的深刻理解,转化为可被模具塑造的物理形态。发布会上演奏的《上海韵律·金》一曲,其主导乐器便是一件完全由模具铸造成型的铜制“波形琴”,音色兼具金属的清亮与流水般的绵延,这正是苏娜艺术理念的完美体现。她说:“模具给予我们的,是一种‘确定性’的创作工具。我们可以像建筑师规划建筑一样,精确地‘建造’出我们想象中的声音。”

这场在上海举办的发布会,其意义远不止于几项新技术的公布。它预示着一种全新的音乐创作与制作范式的到来。对于音乐教育而言,标准化、高品质且价格合理的乐器部件,将极大降低学习门槛,促进音乐普及。对于乐器制造产业,这是一次深刻的供给侧改革,将推动整个行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升级。而对于艺术家们,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素材库正被打开,声音的边界被再一次拓宽。当冰冷的模具被注入艺术的灵魂,当工厂的流水线开始谱写乐章,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器材的鸣响,更是一个崭新工业美学时代到来的序曲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