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哈尔滨音乐家协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冰城之音”
当《太阳岛上》的熟悉旋律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缓缓流淌,当西方古典音乐的圣殿与来自中国东北的黑土地音乐深情对话,2025年10月5日,注定成为哈尔滨音乐家协会历史上一个璀璨的坐标。这场名为“冰城韵律·丝路回响”的专场音乐会,不仅是一场听觉的盛宴,更是哈尔滨乃至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铿锵足音。
哈尔滨音乐家协会:冰雪沃土中生长的音乐灵魂
哈尔滨音乐家协会,这座成立于上世纪中叶的艺术机构,早已超越了单纯行业协会的范畴,它是一座城市的音乐编年史,是松花江畔跳动的艺术心脏。扎根于哈尔滨这座被誉为“音乐之都”的北方名城,协会沐浴着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气质。从中央大街的石路到圣索菲亚教堂的穹顶,音乐是这座城市流动的血液。协会数十年来,系统地挖掘、整理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东北地方特色,同时又兼具国际视野的音乐作品。其核心使命,便是将这份独特的“冰城之音”从松花江畔带向五湖四海。此次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正是这一使命的巅峰呈现,是协会多年艺术积淀的一次集中爆发。
此次音乐会的选曲堪称匠心独运,它并非简单的曲目堆砌,而是一部用音符写就的史诗。音乐会以交响诗《松花江上》开篇,宏大的叙事展现了北国江河的壮阔与历史的沧桑;中段融入了根据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改编的室内乐《乌苏里船歌》,古老的渔猎文化在现代作曲技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下半场则重点呈现了协会近年来推动创作的“新北方音乐”,其中包含运用现代配器手法重新诠释的《我爱你,塞北的雪》,让经典老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时空层次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舞台背后的灵魂:铸就“冰城之音”的音乐巨匠
这场音乐盛宴的成功,离不开协会中那些星光熠熠的音乐家们。指挥家郑小瑛女士,虽年逾九旬,但执棒时依然激情澎湃,她对作品结构的精准把控与深刻理解,为整场音乐会注入了磅礴的灵魂。在她的指挥棒下,乐团时而如冰雪初融般细腻,时而如林海雪原般浩瀚。
另一位焦点人物是协会的驻会作曲家王阿云。这位年轻的音乐才俊,是“新北方音乐”风格的旗帜性人物。他的代表作《寒地之光》在此次音乐会中进行了欧洲首演。作品大胆地将鄂伦春族的口弦琴与西方管弦乐融为一体,用极富现代感的和声描绘了漠河北极光的奇幻与神秘,其创新的音乐语言令现场观众惊叹不已,展示了中国当代作曲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符号,而是进行深度文化思考与艺术探索的成果。
此外,女高音歌唱家张美薇的演唱亦是音乐会的一大亮点。她演唱的《北国之春》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融入了精湛的美声技巧与真挚的情感,在高音区处理得空灵而辽阔,仿佛让人看到了冰雪消融后,万物复苏的北国春天,其艺术感染力穿透了语言和文化的隔阂。
余音绕梁:音乐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2025年10月5日的维也纳之夜,哈尔滨音乐家协会用音乐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文化叙事。它向世界证明,来自东方的音乐不仅是神秘的、古老的,更是现代的、充满活力的,是能够与全球听众产生深度共鸣的。这场音乐会仿佛在金色大厅内搭建起一座无形的桥梁,一端连接着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与黑土深情,另一端连接着世界听众对中国艺术的新的认知与好奇。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经久不息的掌声不仅是对艺术家们精湛技艺的肯定,更是对一种独特音乐文化价值的崇高致敬。哈尔滨音乐家协会的这次出征,为未来中国地方性音乐团体如何走向国际,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唯有根植传统、勇于创新,才能让民族的声音,真正响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