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交响乐遇见音爆——中国航空学会音乐航空委员会最新动态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15

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交响乐遇见音爆——中国航空学会音乐航空委员会最新动态

当天空成为舞台

在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黄昏的天空并未像往常一样归于宁静。三架国产C919客机以精确的三角编队掠过黄浦江上空,它们尾流划出的航迹云并非唯一的表演——与此同时,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正于陆家嘴中心绿地现场演奏,飞机的轰鸣声经过数字技术实时采集、转换,竟与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的激昂乐章完美融合,构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天地交响”。这场震撼人心的演出,正是由中国航空学会音乐航空委员会策划的“音轨计划2025”年度盛会,它标志着音乐与航空科技的融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

音乐航空委员会:架设天空与艺术的桥梁

中国航空学会音乐航空委员会,并非一个寻常的音乐家协会。它诞生于2018年,是中国航空学会下属的一个独特分支,其核心使命是探索声音、音乐与航空科技的交叉领域。委员会由航空工程师、声学专家、作曲家与演奏家共同组成,可被视为一个典型的“跨界实验室”。协会坚信,飞机发动机的轰鸣、空气划过机翼的嘶吼,这些曾被简单归类为“噪音”的声音,同样蕴含着独特的物理之美与艺术潜力。通过先进的声学调制技术和音乐创作,他们致力于将这些声音转化为艺术的源泉

除了年度性的“音轨计划”实景演出,委员会的重点事件还包括两年一度的“国际航空声景艺术展”以及与各大航空院校合作的“航空声音遗产档案”项目。后者旨在采集并保存各类经典机型(如运-10、初教-6)的“声音指纹”,并以此为基础创作音乐作品,为航空文化留下独特的非视觉遗产。

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交响乐遇见音爆——中国航空学会音乐航空委员会最新动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领航者:跨界梦想家与他们的团队

在这个独特的委员会中,几位核心人物以其卓越的才华推动着整个领域的发展

协会的创始人与主席是**陈逸飞博士**。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的复合体——拥有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博士学位,同时亦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专业硕士。陈博士常开玩笑说:“我的左脑计算流体力学,右脑谱写赋格曲。”正是他,在2018年首次提出了“航空声景美学”的概念,并一手促成了委员会的成立。他的代表作《云上的赋格》,便是将波音737在不同飞行阶段的声学数据转化为旋律动机,创作出的一部宏伟的交响诗

另一位灵魂人物是艺术总监**林晓梅**。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电子音乐家,林晓梅擅长将自然与工业声音进行解构与重组。她领导的团队开发了委员会专属的“天籁”音频处理系统,能够实时分析并转化飞行器噪音,使其成为和谐的音乐元素。在10月5日的上海演出中,正是这套系统确保了飞机编队低空通场的震撼音效与现场乐团的演奏严丝合缝,创造了那个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的巅峰时刻

未来之声:从上海启航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演出,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个宣言。它宣告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的成熟。音乐航空委员会的实践,正在重新定义人们对声音的认知。城市的天空,不再仅仅是交通的通道,它被成功地开辟为一块流动的、充满无限可能的画布(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音布”)。委员会的下一个项目“星际回响”已提上日程,旨在探索航天器与深空背景“声音”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可以预见,随着科技与艺术的进一步交融,来自中国航空学会音乐航空委员会的未来之声,将愈发清晰地响彻于人类文明的上空,提醒着我们:最激动人心的乐章,或许正藏在那看似冰冷的科技与无垠的苍穹之中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