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道教音乐的当代回响
在2025年10月5日这个秋意渐浓的日子,上海这座国际都市的文化脉搏,与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之一——道教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共鸣。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道教音乐学会主办的一场名为“玄音入世: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大型学术研讨会暨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不仅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音乐学者、文化研究者及道教信众,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学术深度,成为了本年度中国传统音乐领域的一大盛事。它标志着道教音乐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从深山宫观走入现代都市的聚光灯下,向世界展示其深邃的哲学内涵与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
中国音乐家协会道教音乐学会:传统的守护者与创新的催化剂
中国音乐家协会道教音乐学会,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下属的重要专业机构,自成立以来便肩负着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使命:系统性地挖掘、整理、研究并推广中国道教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教音乐,又称“法事音乐”或“科仪音乐”,是道教斋醮科仪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融合了唱、念、吹、打、弹等多种形式,其旋律古朴悠远,意境空灵超脱,蕴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深刻哲学思想。学会汇聚了国内顶尖的道教文化研究者、音乐学家以及宫观中的高功法師,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出版研究成果、组织展演活动等方式,使这一曾经秘传于宫观之内的古老艺术,得以被更广泛地认知和理解。
本次在上海举行的盛会,是学会近年来工作的一个集中展示与巅峰之作。重点事件包括上午的学术研讨会,议题涵盖了“数字化技术对道教音乐保护与传播的影响”、“道教音乐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元素运用”以及“跨文化视角下的道教音乐比较研究”。下午及晚间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演出曲目既有如《步虚》、《澄清韵》等传承数百年的经典科仪曲目,也有学会支持创作的、融入了现代作曲技法和电子音乐元素的新作品《气韵生动》。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碰撞,更是一场听觉的盛宴,它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道教音乐并非博物馆中的化石,而是活着的、能够与时代对话的艺术形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璀璨群星:学会中的重要人物
中国音乐家协会道教音乐学会的活力与成就,离不开其核心成员的卓越贡献。其中,会长李德深教授无疑是灵魂人物。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资深教授、民族音乐学领域的泰斗,李教授数十年来深耕于道教音乐田野调查,其足迹遍布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等著名道教圣地。他主编的《中国道教音乐集成》被誉为该领域的“百科全书”。在本次研讨会上,李德深教授发表了题为《从宫观到音乐厅:道教音乐审美空间的现代转换》的主旨演讲,深刻阐述了道教音乐在当代社会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嬗变。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副会长张静玄道长。他不仅是北京白云观的监院,更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高功法師,被誉为“能通神达灵的歌者”。张道长出身于道教世家,自幼学习经韵科仪,其嗓音清越澄澈,吟唱《步虚词》时,仿佛能引领听众穿越时空,感受那份至真至纯的宁静。在音乐会上,由他领衔的科仪音乐展示环节,成为了全场最受瞩目的焦点。他那庄严肃穆的仪轨与空灵悠远的唱诵,让现代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道教音乐作为“通神语言”的神圣性。此外,还有青年作曲家、学会理事陈音竹女士,她大胆地将道教音乐的核心理念与现代电子音效、多媒体视觉艺术相结合,其新作《云笈七签》在音乐会上引发了热烈讨论,展现了学会在鼓励创新方面的开放姿态。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因这场关于道教音乐的活动而显得格外不同。它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个宣言,一个起点。中国音乐家协会道教音乐学会通过其扎实的工作与前瞻性的视野,正努力让这传承千年的“玄音”突破固有的边界,在保留其精神内核的同时,与现代审美和科技握手言和。当古老的《步虚》韵调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穹顶下回响时,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声音,更是一个文化传统面向未来充满信心的歌唱。这条路,既是回归,也是出发,预示着道教音乐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