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见证音乐循环经济的未来交响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27

2025年10月5日:上海见证音乐循环经济的未来交响

2025年10月5日,上海外滩的灯火与黄浦江的波光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然而,比这夜景更璀璨的,是坐落于浦东新区“东方音乐环”场馆内正在上演的一场关乎音乐未来的盛事。这一天,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音乐循环经济委员会(简称“音循委”)在此发布了其里程碑式的“未来音源2025”倡议,并揭幕了全球首个“城市矿产”音乐装置艺术展。这不仅是一场行业活动,更是一次对音乐产业灵魂的深度叩问与重塑。

音循委:当音符遇见循环的哲学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音乐循环经济委员会,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家俱乐部。它更像一个连接着创作者、制造商、消费者与废弃物的精密生态系统。其核心理念是颠覆音乐产业“开采-制造-废弃”的线性模式,构建一个“创作-使用-回收-再创作”的闭环。委员会的工作横跨多个维度:从推广由回收塑料瓶再生的聚酯纤维制造的黑胶唱片和CD盒,到建立覆盖全国的废弃乐器、电子音响设备回收与翻新网络;从制定音乐产品的可循环设计标准,到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数字音乐资产赋予更透明的生命周期管理。音循委相信,每一个被丢弃的耳机、每一张被遗忘的旧唱片,都蕴藏着未被聆听的“第二乐章”,而他们的使命,就是让这些沉默的资源重新歌唱。

本次上海峰会的重头戏——“未来音源2025”倡议,旨在推动到2030年,行业内新生产的实体音乐载体中再生材料使用率不低于50%,并建立一套完整的音乐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同时,那个引人注目的“城市矿产”音乐装置艺术展,则是由废弃的吉他琴弦、破损的喇叭、老旧的电路板等“音乐废料”构成,它们经过艺术家的巧手,变成了能随风、光互动并发出空灵声响的巨型雕塑,直观地诠释了“废弃物即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一理念。

2025年10月5日:上海见证音乐循环经济的未来交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舞台中央的梦想家与实干者

任何伟大的变革都离不开引领者。音循委的灵魂人物,正是其现任会长,著名作曲家兼环保科技倡导者——林静教授。林静早年以融合东方韵律与现代电子音乐的作品闻名于世,但近年来,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音乐与可持续发展的交叉领域。在发布会上,她指着一把由回收海洋塑料制成的透明小提琴动情地说:“你看,它的音色如此纯净,仿佛大海的眼泪被赋予了声音。我们音乐人不仅是情感的描绘者,更应是地球脉搏的倾听者和守护者。”她的愿景是将音循委打造成一个全球性的平台,让可持续性成为音乐创作中与旋律、和声同等重要的基本元素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委员会的技术总监,被誉为“声音考古学家”的张伟。这位曾经的MIT材料科学博士,毅然投身于音乐废弃物的“挖掘”与“活化”事业。他领导的团队成功研发了从废旧磁带中高效提取并纯化磁性材料的工艺,使其能用于制造新的高品质录音介质。张伟在技术论坛上演示时幽默地表示:“我们正在做的,就是为那些承载过80年代金曲的‘老骨头’进行一场高科技的‘骨髓移植’,让它们焕发新生,再次记录这个时代的声音。”正是这些兼具艺术情怀与科学精神的领军者,驱动着音乐循环经济从概念走向现实。

循环之声,未来已来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因这场关于音乐循环经济的深度对话而显得格外不同。它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启:音乐产业不再仅仅是精神文化的消费端,也正努力成为物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者。当最后一个音符在“东方音乐环”的展厅中落下,它所激起的回响却远未停止。这回响是关于责任的觉醒,是关于创新的激情,更是关于一个所有资源——包括那些看似无用的音符与材料——都能在循环中永续共生的美好承诺。未来的音乐史,或许将铭记这一天:在上海,我们开始学习如何谱写一首永不终结的、关于地球与文明的大地交响诗。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