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废旧物资奏响未来乐章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23

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废旧物资奏响未来乐章

在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外滩的璀璨灯火与黄浦江的粼粼波光依旧,但城市的脉搏中跳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韵律。这一天,中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协会音乐废旧物资委员会(简称“音废委”)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揭开了其年度重磅企划——“再生共鸣2025”全球音乐项目的序幕。这并非一场普通的音乐发布会,而是一次关于艺术、环保与科技的深度对话,它试图用旋律重塑我们对“废弃”与“价值”的认知

音废委:从回收到共鸣的蜕变之旅

音乐废旧物资委员会,这个听起来颇具跨界色彩的组织,其诞生本身就充满了前瞻性。它并非一个传统的音乐家俱乐部,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协会这一庞大的环保产业体系之中。其核心使命,是探索如何将日常生活中被丢弃的废旧物资——从生锈的钢筋、废弃的塑料瓶到老旧的电子元件——通过艺术与科技的再造,转化为能够产生美妙乐器的装置或直接作为乐器演奏。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便致力于打通环保产业与音乐艺术之间的壁垒,组织工作坊,邀请音乐家、工程师和环保主义者共同创作,让“垃圾”在音乐的赋能下获得新生。其标志性事件,如2023年的“城市废铁交响”露天音乐会,便是利用从上海多个拆迁工地回收的金属材料,制作成一套庞大的打击乐器,在城市的夜空下奏响了工业文明的挽歌与颂歌。

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废旧物资奏响未来乐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再生共鸣2025”项目,无疑是音废委至今最具雄心的尝试。该项目计划在接下来的一年内,联合全球十个城市的艺术家与环保组织,利用各地最具代表性的废旧物资,共同创作一部跨越地域和文化界限的《地球再生交响曲》。上海作为项目的首发站,其创作核心素材来源于黄浦江沿岸收集的废弃船只零件和电子垃圾,象征着对这座港口城市工业记忆的追溯与重构。发布会上,一段由这些材料制成的乐器演奏的序曲首次公开,声音中既有金属的冷峻铿锵,也有电路被触发后产生的空灵电子音效,营造出一种未来感与历史感交织的独特听觉体验。

灵魂人物:废料中的炼金术师与诗人

任何一个组织的活力,都离不开其中闪耀的个体。音废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几位核心人物的远见与才华。

林静博士(委员会主席):作为音废委的创始人与灵魂人物,林静博士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她拥有材料科学博士学位,却对音乐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她常说自己是一位“声音的考古学家”,致力于从文明的“废弃物”中挖掘被遗忘的声景。在“再生共鸣2025”的发布会上,她身着用可回收纤维制成的礼服,向与会者阐述项目的核心理念:“我们不是在简单地回收材料,而是在回收记忆、回收能量、回收未来。每一个锈迹斑斑的零件,都曾参与构建我们的世界;现在,我们要让它们用另一种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她的领导力不仅体现在学术层面,更在于她能够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将复杂的科技理念与深邃的艺术情感融为一体,激励着整个团队。

阿杰(首席声音设计师):如果说林静博士是大脑,那么阿杰就是音废委跳动的心脏。这位年轻的音乐鬼才,早年以实验电子音乐闻名。他擅长将各种非常规声源融入创作,加入音废委后,他的“声音实验室”变成了一个堆满各种废旧物品的工坊。从敲击不同厚度玻璃瓶的音高差异,到利用电磁感应让老旧硬盘发出嗡嗡鸣响,阿杰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在本次项目的音乐制作中,他负责主导所有“废旧乐器”的音色采样与合成,目标是创造出一种既陌生又熟悉、既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的声音标识。他的工作,是将冰冷的物理振动,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情感律动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因这场发布会而格外不同。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在那里,艺术不再是孤芳自赏的装饰,环保也不再是枯燥的说教。通过音乐这一人类共通的语言,废旧物资得以超越其物理寿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人与环境的桥梁。音废委的实践,正如那晚在黄浦江畔响起的再生乐章,或许初听有些奇异,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关于循环、共生与永续的深刻启示。这不仅是音乐的动态,更是一场正在发生的、关于文明演进方式的静默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