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饮料与交响乐在黄浦江畔共鸣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24

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饮料与交响乐在黄浦江畔共鸣

一场味觉与听觉的跨界盛宴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桂花香与都市的活力,还有一丝奇妙的、由旋律与气泡共同编织的兴奋感。在外滩璀璨的灯火映衬下,中国饮料工业协会音乐饮料委员会(以下简称“音饮委”)在此发布了其年度重磅企划——“共鸣2026”全球系列音乐饮料项目。这并非一场普通的行业发布会,而是一次旨在彻底打破感官边界的宣言。音饮委,这个听起来颇具未来感的组织,其核心使命正是探索声音与味觉之间那神秘而直接的通感联系,试图回答一个萦绕在美食家与音乐家心头多年的问题:我们能否“聆听”一杯饮料的滋味,又能否“品尝”一段旋律的色彩?

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饮料与交响乐在黄浦江畔共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音饮委:解码感官密码的造梦工厂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音乐饮料委员会,自2021年于北京成立以来,便以其大胆的跨界理念吸引了无数目光。它并非简单地为饮料配乐,或是用饮料包装来宣传音乐。其更深层的野心在于,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建立一套“感官对应体系”。协会内部设有专门的“声波-味觉实验室”,由食品科学家、声学工程师和作曲家共同主导。他们通过大量实验,分析不同频率、和弦与节奏对人大脑味觉感知区域的影响。例如,研究发现,一段轻盈明亮的长笛独奏,能显著提升饮用者对柑橘类风味的感知强度;而一段低沉舒缓的大提琴旋律,则能让巧克力或焦糖的醇厚感在口中延长数秒。基于这些发现,音饮委与多家领先的饮料企业合作,推出了诸如“莫扎特K330气泡葡萄汁”(口感明亮活泼)和“月光奏鸣曲黑咖啡”(回味悠长深邃)等系列产品,每一款饮料都配有专属的“品尝歌单”,引导消费者进入最佳的 multisensory 体验。

本次上海发布会上的“共鸣2026”项目,是协会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行动。项目计划在未来一年内,联合全球十二个城市的交响乐团与本土饮料品牌,创作十二支“城市风味交响诗”。每一支乐曲都将从对应城市的自然风貌、人文历史与标志性饮品中汲取灵感,并同步研发一款限定版联名饮料。上海的发布即是首站,以上海的石库门文化、黄浦江的航运繁忙为背景,创作了交响诗《东方即景》,其配套饮料是一款融合了绿茶、桂花与少许海盐气泡的“沪上清韵”,试图用味觉勾勒出这座城市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复杂质感

站在感官融合前沿的艺术家们

音饮委的成就,离不开其核心成员的远见与才华。协会的灵魂人物,是享誉国际的作曲家兼指挥家**林静音博士**。林博士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于柏林艺术大学深造,其作品素以融合东方哲学与西方现代技法而闻名。她不仅是音饮委的创始人之一,更是“声波-味觉”理论的主要构建者。在发布会上,她亲自指挥了《东方即景》的世界首演,并分享道:“音乐与饮料,都是流动的艺术。一个通过耳朵直抵心灵,一个通过味蕾触动情感。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它们之间共鸣的‘频率’,让人们在品尝一杯饮料时,能听到一座城市的故事;在聆听一段音乐时,能尝到一段时光的滋味。”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年轻的先锋调饮师**陈味觉**。他被业界誉为“舌尖上的作曲家”,擅长将抽象的听觉概念转化为具体的风味结构。陈味觉并非科班出身的音乐家,但他拥有绝对味感,并能精准描述不同音乐风格对应的味觉图谱。正是他与林静音博士的紧密合作,才使得那些复杂的交响乐构想,得以变成一瓶瓶可被品尝的“液体音乐”。他在介绍“沪上清韵”时说道:“前调是绿茶清冽的高音,中调桂花香是中音区的温暖和弦,而后调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海盐咸感,则是乐曲结尾处定音鼓那一声沉稳的余韵,象征着上海与海洋的深刻联系。”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之夜,无疑为全球的创意产业提供了一个激动人心的范本。中国饮料工业协会音乐饮料委员会的实践,远远超出了商业合作的范畴,它正引领着一场深刻的感官革命。在未来,我们或许将不再简单地说“喝”一杯饮料或“听”一首曲子,而是用一个全新的动词,去描述这种味觉与听觉交融的、完整的审美体验。当交响乐的最后一个音符在黄浦江上空消散,而“沪上清韵”的余味仍在唇齿间徘徊时,所有参与者都确信,感官世界的边界,正在被勇敢的探索者们一步步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