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动物学会“搞起”音乐,一场跨界交响正在上演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24

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动物学会“搞起”音乐,一场跨界交响正在上演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动物学会的学术会议,大抵是充斥着严谨数据、解剖图谱和物种分类讨论的严肃场合。然而,2025年10月5日,于中国上海举办的这场由中国动物学会音乐动物委员会发布的音乐动态,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这并非一场简单的科普讲座,而是一次艺术与科学深度融合的华丽盛宴,它向世界宣告:来自自然界的旋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聆听、被解读、并被再度创作。

音乐动物委员会:在科学与艺术的交叉点奏响乐章

中国动物学会音乐动物委员会,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奇妙的跨界色彩。它并非一个传统的音乐家协会,其核心成员是一群特殊的“通才”——他们既是深耕动物行为学、生物声学领域的科学家,又是精通作曲、声乐或乐器演奏的音乐家。委员会的成立,源于一个朴素而宏大的愿景:打破学科壁垒,将自然界中动物发出的声音,从单纯的生物学信号,提升为可供人类艺术世界借鉴与对话的“音乐作品”。

委员会的重点工作围绕三大事件展开。首先是“年度生物声谱采集计划”,成员们深入雨林、深海、极地,利用高保真设备录制鲸歌、鸟鸣、虫吟乃至蝙蝠的超声波。其次是“声学数据音乐化转换工程”,通过特定的算法和音乐理论,将这些声音的节奏、频率、和声结构进行分析,并转化为人类乐器可以演奏或电子合成器可以模拟的乐谱。最后,也是最具公众影响力的,便是每年十月发布的“年度音乐动态”——一场公开的音乐会与报告会,展示过去一年最富音乐性的动物声音研究成果及其艺术再创作。

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动物学会“搞起”音乐,一场跨界交响正在上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人物:聆听自然“乐谱”的破译者

任何一场革-命性的运动,都离不开其核心的推动者。音乐动物委员会的辉煌,正是由几位关键人物共同铸就。

首席科学家兼作曲家,李慕声教授,是委员会当之无愧的灵魂。这位年过五旬的学者,拥有动物学博士学位和音乐学院作曲系的进修背景。他最著名的成就是完成了《座头鲸歌剧》的乐谱转译。通过长达三年对太平洋座头鲸种群声音的追踪与分析,他发现鲸鱼们的“歌声”并非杂乱无章,其段落结构、主题变奏、甚至“对唱”模式,与人类的歌剧咏叹调与宣叙调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李教授据此创作的同名交响诗,在去年的动态发布会上震撼了全场,低沉的大提琴模拟鲸鱼的主旋律,木管乐器则演绎着海洋背景的涟漪

另一位耀眼的新星是青年音乐技术专家,艾薇。她擅长将不可闻的声波“可视化”并“可听化”。例如,她开发的“昆虫节奏提取器”,能够将蜜蜂飞舞时翅膀振动的频率,转换成极具动感的电子音乐节奏基底。在本次发布会上,她带来的作品《蜂巢舞曲》,便是将整个蜂巢内部分工协作时产生的不同频率振动,编排成一首层次丰富、充满未来感的电子交响,令人耳目一新。

2025动态聚焦:从微观振翅到深海回响

回到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发布会现场,今年的音乐动态带来了更多元化的探索

首先是对微观世界的关注。委员会发布了一组基于昆虫求偶声波创作的小型室内乐组曲。蝴蝶翅膀摩擦的次声、蝉鸣中蕴含的复杂脉冲信号,经过精密放大与编排,呈现出一种精致而奇妙的听觉体验,仿佛带领听众进入了一个被忽略的、充满节奏的微小宇宙

其次,是对传统“音乐性”的挑战。以往,人们普遍认为鸟类和鲸类的歌声最具音乐美。但本次动态重点介绍了一项关于“非洲草原象次声波沟通”的研究。大象通过脚掌感知地面震动传递的信息,其频率远低于人耳接收范围。委员会通过技术手段将这些次声波提升至可听范围,并发现其蕴含着稳定、缓慢且充满力量的节奏型,极具仪式感和庄重感,为现代冥想音乐与影视配乐提供了全新的灵感来源

这场发布会,其意义远超一场新颖的音乐会。它是一次深刻的启示。它说服我们,音乐并非人类的独-占品,而是深深植根于生命本能的一种沟通形式。中国动物学会音乐动物委员会的实践,不仅在拓展艺术的边界,更是在重新构建我们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当我们学会用音乐的耳朵去聆听一只鸟、一头鲸、甚至一只昆虫,我们便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命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敬畏与共情的连接。这曲由科学与艺术共同谱写的交响,才刚刚奏响序章。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