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北京:聆听土地的心跳——中国民俗学会音乐民俗委员会最新动态
在信息爆炸、数字音浪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听见那些从土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带着泥土芬芳与古老灵魂的声音?2025年10月5日,于古都北京,中国民俗学会音乐民俗委员会的一场名为“声命·根脉”的年度学术展演与研讨会,给出了一个坚定而温情的回答。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动态发布,更是一场关于民族音乐记忆的深度唤醒与未来对话。
守护声音的活化石:音乐民俗委员会的角色
中国民俗学会音乐民俗委员会,并非一个普通的音乐家协会。它更像是一座声音的博物馆、一个学术的守护者联盟和一个田野的实践者营地。其核心使命并非创作流行金曲,而是致力于对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音乐形态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与保护。从西北高原上苍凉的花儿,到江南水乡婉转的评弹;从西南村寨中神秘的祭祀古歌,到北方草原上悠扬的长调,都是他们倾心关照的对象。委员会汇聚了民族音乐学、民俗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民间艺人以及致力于非遗保护的文化工作者,他们共同构成了守护中华多元音乐文化的核心力量。本次“声命·根脉”年度活动,便是其工作的集中体现,包含了三大重点:一是发布《中国濒危民间乐种数字档案库(二期)成果》,利用高清音频、360度VR影像等技术,为二十余种濒临失传的乐种建立了详尽的数字档案;二是举办“田野的回响”现场音乐会,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原生态呈现其技艺;三是召开“传统音乐在当代的活化路径”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传统如何与现代生活创造性结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人物:在田野与书斋间穿行的引路人
任何一个组织的活力,都离不开其核心人物的引领。在音乐民俗委员会中,陈振声教授与“民歌奶奶”王秀英,便是这样两位标志性人物。陈振声教授,这位年过六旬的民族音乐学家,是委员会的学术掌门人。他三十余年如一日,背着沉重的录音录像设备,足迹遍布中国最偏远的村落。他曾为了记录一个仅有三位老人会唱的苗族史诗,在黔东南的大山里驻扎了整整三个月。在他的办公室里,存放着上千小时的田野录音带,每一盘都是他与时间赛跑、从遗忘手中抢夺回来的文化珍宝。他在本次研讨会上动情地说:“我们记录的不仅是旋律,更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密码、一个地域的集体记忆。它们是历史的‘活态’见证,一旦消失,便永不复返。”
而与陈教授的学者身份相映成趣的,是来自陕北的“民歌奶奶”王秀英。她虽年逾古稀,但嗓音依旧高亢嘹亮,一曲《黄河船夫曲》能唱得人热泪盈眶。王奶奶不识字,她的全部学问都在歌里,那是她的人生,也是她所属那片土地的编年史。作为委员会特聘的“民间艺术导师”,她在本次音乐会上带领着她的家族歌队登台,将最原汁原味的信天游带给都市的观众。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传统音乐生命力的最佳证明。陈教授的严谨学识与王奶奶的鲜活传承,共同构成了委员会“学术引领、民间生根”的坚实双翼。
动态深处:传统声音的现代转译
本次发布的最新动态,最引人瞩目的并非仅仅是技术的介入,而是理念的深化。委员会开始更加注重“转译”而非简单的“记录”。他们与年轻的电子音乐人、多媒体艺术家合作,尝试将古老的民间音乐元素融入现代视听语言中。例如,在成果展示环节,一段融合了蒙古呼麦与氛围电子乐的实验作品,引发了广泛讨论。这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旨在搭建一座桥梁,让习惯了现代审美的年轻一代,能够找到接近传统的入口。委员会秘书长李明博士强调:“保护不等于封存。让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重新找到它的听众和功能,才是对它最好的传承。我们要做的,是激活它的‘声命’,延续它的‘根脉’。”
2025年10月5日的北京,因这场关于声音根脉的集会而显得格外厚重。中国民俗学会音乐民俗委员会的动态,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奔向未来的高速列车上,我们仍需时常回望来路,聆听那些来自土地深处的、最原始也最永恒的心跳。那心跳,是我们文化身份的坐标,也是我们精神世界永不枯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