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音乐史学学会前沿动态全解析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3

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音乐史学学会前沿动态全解析

学会的使命与前沿阵地

2025年10月5日,中国音乐史学学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成功举办了其年度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古今回响:数字时代下的中国音乐史研究新范式”国际研讨会。作为中国音乐研究领域的权威机构,该学会成立于1985年,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十年来始终致力于系统梳理与研究从远古乐舞到当代创作的中华音乐文明演进轨迹。本次盛会不仅是学会年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因其对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音乐史料学的深度融合探讨,被学界视为标志性的“范式转型会议”。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二十余个国家、超过三百位音乐学者、 archivists 和科技工作者参与,现场座无虚席。

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音乐史学学会前沿动态全解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核心议题与突破性成果

本次会议的核心突破在于发布了“华夏音声基因库”1.0版本。这是一个利用AI对现存的近万小时历史音频、数十万页乐谱手稿及文献进行深度学习的数据库。项目负责人、中央音乐学院李悦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演示了系统如何仅凭残破的工尺谱片段,智能重构出已失传的唐代大曲《秦王破阵乐》的可能音响形态,其还原度较传统研究方式提升了60%以上。另一焦点是“音乐迁徙地图”交互系统,它通过大数据分析,直观呈现了明清时期戏曲声腔沿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的传播路径,颠覆了以往仅凭文献推演的局限。这些技术手段并非取代传统考据,而是为学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析维度和验证工具。

引领变革的学术巨擘

学会的成就离不开其核心人物的远见与耕耘。现任会长、年逾七旬的**陈音诠**教授是公认的学界泰斗。他早年师从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其著作《中国音乐流变史》已成为学科基石。在本次会议上,陈会长发表了题为《数字人文:是工具还是本体?》的压轴演讲,他冷静地指出:“技术能让我们‘听见’更多历史,但解读‘为何如此听见’的智慧,永远取决于研究者的人文素养。我们是在用未来的工具,回答祖先提出的永恒问题——何为‘乐’?”其深刻的思辨引发了全场长久的热烈讨论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学会的副会长兼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苏静博士**。作为“八五后”学者,她成功跨界计算机与音乐学,是“基因库”项目的实际技术负责人。她主持的“AI与民间音乐采风”工作坊,展示了如何训练算法从老艺人模糊的演唱中自动分离声部、校正音高,极大提升了田野工作的效率与精度。苏静象征着学会正在形成的“双轨能力”——既恪守学术传统,又勇敢拥抱技术革命。她的团队已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始对壁画中的乐舞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与音效模拟,计划在2026年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

此次上海会议,标志着中国音乐史研究正从书斋走向实验室,从文本解读迈向多维感知。它不仅是学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宣言:在数字文明的浪潮中,中国音乐深厚的历史底蕴,正被赋予全新的生命与表达。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