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交响乐遇见“静音模式”——中国噪声防治协会音乐噪声防治委员会发布《都市声景重塑计划》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3

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交响乐遇见“静音模式”——中国噪声防治协会音乐噪声防治委员会发布《都市声景重塑计划》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音乐厅,一场没有传统乐器的发布会正在举行。中国噪声防治协会音乐噪声防治委员会在此发布《都市声景重塑计划》,标志着音乐噪声治理从“降噪”迈向“造景”的新阶段。委员会秘书长林静在发布会上演示了最新研发的“声波净化器”——这款形如蒲公英的装置能通过相位抵消原理,将广场舞音乐的声波能量转化为艺术灯光,引得全场惊叹。

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交响乐遇见“静音模式”——中国噪声防治协会音乐噪声防治委员会发布《都市声景重塑计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对立到共生的二十年蜕变

这个看似矛盾的机构诞生于2005年的北京社区冲突。当时著名二胡演奏家陈音因广场舞噪音干扰创作,与舞蹈团体发生激烈争执。这场冲突却催生了全新的理念:音乐噪声防治委员会应运而生,致力于在音乐创作与公共安静权之间建立平衡。委员会最成功的案例包括2018年改造的成都“声景公园”,通过定向声场技术将戏曲演唱控制在特定区域,使公园噪音投诉率下降73%。

用音符调解城市矛盾的艺术家们

现年68岁的陈音作为委员会创始人,近年创作的《都市呼吸协奏曲》已成为声景治理的典范。这部作品将地铁运行声、键盘敲击声等城市噪音转化为音乐元素,在上海陆家嘴演出时实现了周边区域降噪4.2分贝的奇迹。青年作曲家苏雨桐开发的“声纹平衡算法”更令人称奇,她的作品能实时分析环境噪音频率,自动生成补偿旋律,使施工噪音变成流动的音符河

在东京分会场同步参与的声景设计师苏雨桐透露,新计划将率先在上海前滩试点“智能声景走廊”。这段1.5公里的滨江步道会安装98个智能声罩,当监测到超过55分贝的谈话声时,将自动触发水流般的环境音乐。这种创新治理使音乐不再是噪音的对抗者,而是转化为城市声境的调节器,仿佛给喧嚣都市戴上了智能降噪耳机。委员会预计三年内将在全国20个城市推广该技术,让“声音污染”真正成为历史名词。

关键词:音乐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