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北京中国音乐家协会道教音乐学会音乐最新动态
古老韵律的时代回响
2025年10月5日,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一场名为“玄音入世”的道教音乐专场音乐会正缓缓拉开帷幕。这是中国音乐家协会道教音乐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年度最重要的公开活动,标志着道教音乐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入现代公众的视野。舞台上,编钟与电子合成器并置,道士的诵唱与现代和声交织,营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独特美学体验。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听觉的盛宴,更是学会近年来致力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理念的一次集中成果展示。它向世界宣告,道教音乐并非博物馆中的化石,而是活着的、能够与当代对话的文化血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传承与革新的守护者:中国音乐家协会道教音乐学会
中国音乐家协会道教音乐学会,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下属的权威专业机构,自成立之初便肩负着挖掘、整理、研究、传承与推广中国道教音乐的重任。学会汇聚了国内顶尖的道教音乐研究者、实践者(道士乐师)以及致力于创新的作曲家。其工作核心围绕着“存续”与“活化”两大主轴。在“存续”方面,学会系统性地对散落于全国各大道观(如北京白云观、武汉长春观、苏州玄妙观等)的传统道教音乐进行采风、记谱和数字化归档,建立了国内最全面的道教音乐数据库,抢救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古老曲目。在“活化”方面,学会鼓励音乐家们以道教音乐的核心元素——如特定的音阶、节奏(法器节奏)、唱腔和哲学意境——为灵感,创作符合现代审美的新作品。除了本次“玄音入世”音乐会,学会近年来的重点事件还包括:2024年举办的“国际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欧亚多国的学者;以及启动的“道乐新蕾”计划,资助青年作曲家创作道教主题的室内乐与交响乐,为这一古老传统注入新鲜血液。
执掌玄音的当代名家
学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其中坚力量的推动。会长张清徽道长,是当今道教音乐界的泰斗。他出身于道教世家,自幼在道观中学习科仪音乐,精通多种道教乐器和韵腔,被誉为“行走的道教音乐活字典”。然而,他并非固步自封的守成者。张道长极力主张“打开山门”,与世俗音乐界交流,他本人就曾多次与西方交响乐团合作,探索道教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对话可能。另一位灵魂人物是副会长兼艺术总监,著名作曲家李远哲教授。他并非道士,却对道教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李教授擅长将道教音乐中空灵、淡远的意境,通过现代作曲技法进行解构与重塑。他为本次音乐会创作的交响诗《云笈七签》,将传统的法器(如磬、木鱼)声音采样,与管弦乐队的宏大音响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精神图景,赢得了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还有如青年笛箫演奏家王静怡等新锐,她们以精湛的技艺和现代的音乐表达,让《步虚韵》、《澄清韵》等传统曲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吸引了大量年轻听众。
未来之路:在回望中前行
2025年10月5日的北京之夜,不仅仅是一场成功的演出,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信号。它展示了中国音乐家协会道教音乐学会在连接过去与未来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大胆创新,学会正努力让深邃的道教哲学通过音乐这一无障碍的语言,触达更广泛的人群。未来的道路已然清晰:继续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并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当千年的“玄音”与现代的“心声”产生共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的生存,更是一种古老智慧在当代社会的活力绽放。这缕来自东方的清音,正以其独特的宁静与力量,为喧嚣的世界提供着一剂精神的慰藉与哲学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