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与原子能的交响,开启未来能源新叙事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18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与原子能的交响,开启未来能源新叙事

2025年10月5日,中国上海——当古典乐的悠扬旋律与核能科技的澎湃动力在黄浦江畔相遇,一场关于未来能源叙事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音乐核能委员会(以下简称“音核委”)于此地发布了其年度重磅企划——“和谐共振2026”全球巡演计划,并正式启动了名为“原子序曲”的沉浸式音乐体验项目。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艺术活动,而是一次旨在打破公众对核能刻板印象、用艺术语言重构能源认知的社会实践

当音符遇见原子:一个独特协会的使命与轨迹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音乐核能委员会,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跨界融合的想象力。它并非一个传统的音乐家组织,而是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于2021年倡议成立,汇聚了国内顶尖音乐家、作曲家、核能工程师与科普工作者。其成立初衷,源于一个深刻的洞察:在能源转型的宏大议题中,公众的情感认同与科学认知同等重要。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基荷能源,其技术安全性已大幅提升,但在社会心理层面,仍时常与“恐惧”、“未知”等情绪挂钩。音核委的使命,便是充当沟通的桥梁,将核能的科学原理(如核裂变的链式反应、核聚变的巨大潜能)、安全文化及其对碳中和目标的贡献,通过音乐这一无国界的艺术形式,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情感体验

自成立以来,音核委策划了一系列标志性事件。2023年的“核谐之声”线上音乐会,首次尝试用交响乐描绘核电站内部精密有序的运行状态;2024年的“能量旋律”青少年科普音乐剧,在全国十余个城市巡演,吸引了数万家庭参与。而本次发布的“和谐共振2026”全球巡演,无疑是其迄今为止最具雄心的项目。巡演计划覆盖柏林、东京、悉尼、上海等全球主要城市,将采用全息投影与环绕声场技术,上演一部以“核聚变——人类终极能源梦想”为主题的大型交响诗篇《太阳之心》。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与原子能的交响,开启未来能源新叙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人物:驱动交响的工程师与诗人

任何一个组织的活力,都离不开其核心人物的驱动。音核委的艺术总监,是享誉国际的作曲家、指挥家**林静博士**。她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于德国深造电子音乐,其作品素以融合自然科学的宏大叙事与东方哲学的精妙意境而著称。在《太阳之心》的创作中,林静博士创新性地将核聚变过程中等离子体的湍流与约束,通过算法音乐生成技术,转化为乐章中充满张力与秩序的节奏律动。“音乐和核能,都在探寻宇宙间最根本的和谐与力量,”林静在发布会上如是说,“我们希望通过旋律,让听众‘听见’清洁能源的澎湃与宁静,感受到一种源自科学之美的希望。”

委员会的常务副主席**陈启明**,则代表了来自核能工业界的声音。他本身是一位资深的核电站总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大提琴手。陈启明不仅为音乐创作提供严谨的科学顾问支持,确保艺术表达不偏离科学精神,更亲自参与音乐会的策划,主张用工程思维中的“冗余安全”理念来保障每一场演出的万无一失。“安全,是核能的生命线,也是我们音乐表达的基石。每一个音符的呈现,都像核电站的每一道安全程序,必须精准、可靠,最终汇聚成令人安心的华彩乐章。”他的存在,完美诠释了音核委“理性与感性交融”的核心价值观。

重塑认知:音乐作为能源叙事的催化剂

音核委的努力,其深远意义超越了艺术领域本身。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背景下,核能作为低碳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公众接受度仍是其发展的关键变量。传统的科普宣传往往侧重于数据和图表,而音乐核能委员会则开辟了一条“情感科普”的新路径。他们相信,当人们沉浸在描绘核能之美的乐章中时,内心的恐惧会逐渐被好奇与欣赏所取代。此次启动的“原子序曲”沉浸式体验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参与者将头戴VR设备,在交响乐的引导下,进行一次从铀矿开采、燃料棒组装到反应堆心脏、最终能量输出的虚拟旅程,亲身“体验”能源的诞生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因此而被赋予了一层特殊的文化坐标。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音乐核能委员会正以其大胆的跨界实践向世界宣告:能源的未来,不仅由技术和政策书写,更由文化和艺术共同塑造。当原子核深处的能量与人类心灵深处的旋律产生共鸣,我们或许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一个用和谐与理解,而非恐惧与误解,来驱动能源进步的时代。这场音乐与核能的交响,才刚刚奏响序曲。

关键词:音乐